20年扎根试验田“六边形”女育种家殷岩:一手育良种一手开农机
自2006年进入市农科院至今,殷岩一直潜心研究小麦遗传育种。长期在实验室和试验田穿梭,她不仅选育了一批优良的小麦新品种,还“解锁”了开收割机、播种机的种田技能,成为大家眼中名副其实的“六边形”农业科技工作者。
自2006年进入市农科院至今,殷岩一直潜心研究小麦遗传育种。长期在实验室和试验田穿梭,她不仅选育了一批优良的小麦新品种,还“解锁”了开收割机、播种机的种田技能,成为大家眼中名副其实的“六边形”农业科技工作者。
自2006年进入市农科院至今,殷岩一直潜心小麦遗传育种。长期在实验室和试验田穿梭,她不仅选育了一批优良小麦新品种,还“解锁”了开收割机、播种机的技能,成为大家眼中名副其实的“六边形”农业科技工作者。
最近农村政策的动静,不是停在纸面上的空话,而是能摸到、能受益的实在改变。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把农村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加上各地已经启动的具体措施,从大家最在意的土地,到怎么多挣点钱,再到平时过日子的环境,都有了新说法。这些变化都有明确的政策依据和最新数据,
在云南省弥勒市东风农场的葡萄园里,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他时而俯身观察葡萄藤的生长情况,时而手持笔记本记录数据,时而与种植户耐心交流技术要点。他就是张爱笑,一位在葡萄种植领域深耕十年的高级农艺师,用专业与热爱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葡萄故事。
7月以来,大范围集中降雨以及台风“桦加沙”等带来强风雨天气,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9月初,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水利部等下达农业防灾减灾和水利救灾资金9.4亿元,支持广东、甘肃等4省份开展汛后农作物改种补种等相关工作。
“经过实打验收,大花生新品种'花育60'亩产728.7公斤。”9月21日中午12时,验收专家组组长、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夏友霖站在示范田中宣布。
旱塬测产见证“一粒种子”的力量秋日的泾川,天空湛蓝如洗。位于平凉市泾川县荔堡镇西关村的千亩玉米试验田里,一排排玉米如列阵的士兵,挺拔整齐,金灿灿的穗子迎着阳光舒展,空气里弥漫着谷物成熟的清香。 “这穗型饱满度确实难得!”中国农科院侯鹏博士俯身拨开一片玉米叶,指
9月15日上午,原本宁静的宁阳县堽城镇赵家堂村忽然热闹起来,来了一批外地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所特色作物资源与分子技术创新团队的科研人员一同乘车,来到赵家堂村东边的花生试验田。他们走进田间,有的向慕名而来的企业负责人和种植专业大户科普特色花生知
9月11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青岛举办花生大面积丰产优质关键技术培训班,来自19个省(市、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以及科研单位和企业的代表70余人参加了现场培训,同时通过线上直播平台吸引观看人数超过13.62万人次。
9月5日,贵州省2025年节水抗旱稻技术培训在道真自治县举行,来自全省9个市(州)及36个水稻重点县(市、区)的农业技术推广负责人、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及青年突击队成员等共80余人参加。本次培训由贵州省农业农村厅主办、道真自治县农业农村局承办,采取“现场观摩
2017年夏天,吴立萍带着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扎实学识,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校门走出。同年,又借着“金鹤回岗”人才引进计划的东风,成了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其前身是鹤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一员。从入职那天起,她就像田埂上努力扎根的幼苗,带着年轻人特有的谦逊与韧劲
科技兴农,落地生根。我县正高级农艺师薄振元,用“试验+推广+全链条服务”的模式,将创新技术播撒田间,用科技之笔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他不仅助力当地玉米、小麦提质增产,更带动广大农户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可复制、能推广的“科技助农”新路径。